2025年7月21日,国务院正式公布《住房租赁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,自9月15日起全面施行。这一聚焦2亿租客权益的民生法规,以“史上最严”的监管力度,直击虚假房源、押金克扣、群租隐患等租赁市场顽疾,被业内称为租客权益的“安全锁”。
一、押金安全“有法可依”:告别“提灯定损”式克扣
“房东说灯坏了扣2000,墙纸脏了扣3000,最后押金全扣光。”曾因押金纠纷与房东对簿公堂的北京租客李女士,终于等来了法律撑腰。《条例》明确规定,出租人收取押金需在合同中约定数额、返还时间及扣减情形,除合同约定外,“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”。若房东违规,租客可通过合同备案记录维权,甚至向房产管理部门投诉。
更关键的是,针对长租公寓“爆雷”风险,《条例》要求从事转租经营的住房租赁企业设立专用资金监管账户,租金收付须通过该账户操作。这意味着,即使企业破产,租客的预付款也能得到保障。
二、居住安全“划红线”:地下室、隔断房全面禁租
“厨房改卧室,阳台搭床板,这样的房子我住过三个月,半夜水管爆裂差点被淹。”上海租客王先生的经历,折射出群租房的安全隐患。《条例》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:厨房、卫生间、阳台、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,单间租住人数和人均最低面积需符合市级政府标准。
违规者将面临重罚:单位最高罚10万元,个人最高罚1万元。这一条款直接瞄准“商改租”“车库改租”等灰色供给,倒逼房东和企业合规改造。例如,某长租公寓曾将地下车库改造成10平方米“胶囊房”,月租1500元,新规实施后,此类房源必须拆除或整改。
三、虚假房源“零容忍”:中介发布不实信息最高罚10万
“照片是精装房,实际是毛坯;标价2000元,看房时说租完了,推荐3500元的。”成都租客陈先生的遭遇,在《条例》下将得到根治。法规要求中介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必须真实、准确、完整,图片与实物一致,不得隐瞒房屋权属、抵押等关键信息。若违规,中介将面临2万至10万元罚款,情节严重者停业整顿。
此外,《条例》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租房信息平台,要求所有房源通过平台备案。租客签约前可查询房屋历史交易记录、投诉情况,彻底杜绝“幽灵房源”。
四、租购同权“迈大步”:积分落户、子女入学将享同等权益
“租房10年,孩子上学还得回老家。”这是无数新市民的心病。《条例》在总则中明确提出“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”,并要求设区的市级政府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,定期公布租金水平,为租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依据。
业内专家指出,这一条款为地方落实“租购同权”提供了上位法支持。例如,杭州已试点将稳定租赁关系纳入积分落户体系,租客每租住1年可获2分;深圳则规定,连续缴纳社保3年且签订3年租赁合同的家庭,子女可就近入学。
五、市场洗牌“进行时”:2025年长租公寓淘汰赛升级
“合规成本增加30%,但行业门槛也提高了。”某头部长租公寓运营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按新规要求,企业需投入资金改造房源、设立资金监管账户、配备专职人员,短期内利润空间被压缩。但长远看,这将加速淘汰“二房东”模式,推动行业向专业化、机构化转型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全国开业规模TOP30住房租赁企业累计房源量仅占市场12%,机构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《条例》实施后,预计5年内,能够整合政策资源、优化融资结构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,而违规操作的小型中介将面临生存危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