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,歌曲《年轮》的原唱归属问题引发轩然大波,在网络上掀起激烈讨论,将音乐行业中关于“原唱”定义及版权归属的复杂状况推至大众视野。
这场争议源于千万粉丝网红旺仔小乔的一句发言。在直播中,旺仔小乔坚称《年轮》原唱“只有张碧晨”,否认汪苏泷的原唱身份 ,这番言论迅速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。随后,QQ音乐平台移除了张碧晨版《年轮》的“原唱”标识,仅标注为“演唱者”,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“原唱”标签,这一变动无疑是火上浇油,使得“张碧晨原唱身份被取消”的话题持续发酵。不过很快,在舆论压力下,QQ音乐迅速恢复张碧晨的“原唱”标识,而网易云等平台始终标注“双原唱:张碧晨/汪苏泷”。
7月25日凌晨,汪苏泷对接号微博发文,决定收回《年轮》授权,暂不授权该作品做任何演唱。与此同时,张碧晨工作室也发布声明,强调2015年6月15日,《年轮》作为电视剧《花千骨》插曲率先上线,由张碧晨演唱,这是该歌曲最早正式发布的录音版本,也是《花千骨》电视剧中唯一使用的演唱版本;2015年6月30日,男声版本才以单曲形式上架音乐平台,时间上明显晚于张碧晨版本,因此张碧晨是《年轮》的唯一原唱,事实清晰明确、无可争议,还贴出了相关证明材料和时间线。
那么从法律层面来讲,“原唱”究竟该如何定义呢?记者查阅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,其中对“原唱”并无具体解释。法律相关专业人士表示,“原唱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,而是行业或公众认知中的习惯表述。从版权角度看,歌手作为表演者对其演唱的版本享有表演者权,包括表明表演者身份、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等权利。但表演者权的行使需以“合法授权”为前提——若演唱行为获得词曲著作权人的许可,则表演者的使用合法;若未经授权演唱,则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权、表演权等。在版权领域普遍认知里,原唱指歌曲首次演唱的歌手,原唱歌手对其演唱版本拥有一定权利 ,其独特的嗓音、演唱风格等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,这属于表演权范畴。同时,原唱歌手所在的唱片公司等对该录音版本也拥有相关版权,包括复制权、发行权等。当他人要翻唱歌曲时,通常需要获得原唱歌手或版权方的授权,否则可能构成侵权。
回到《年轮》这首歌,张碧晨演唱的版本率先随电视剧《花千骨》插曲上线,从“首次公开发行”角度确实符合原唱定义。但汪苏泷作为词曲创作者,拥有歌曲的核心著作权,且其演唱的男声版也是官方授权发行,同样满足一定的原唱条件。此前网易云音乐等平台长期标注张碧晨与汪苏泷为“双原唱”,也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。而QQ音乐平台此前仅标注张碧晨为原唱,后又移除张碧晨版《年轮》的“原唱”标签,引发网友关注后又恢复,这一系列操作也反映出平台在面对复杂版权情况时的纠结。
在OST(影视原声)领域,多版本演唱的情况并不少见,像《知否知否》有胡夏和郁可唯两个版本,通常这种情况会被认定为“双原唱”。大象音乐老板也确认,《年轮》项目初始就规划了男女双版本共存,只是发行时间错开,两版均收录于7月16日的OST专辑,按照行业惯例,这种情况是可以共享“原唱”身份的。
此次《年轮》原唱之争,不仅是两位歌手及其团队之间的争议,也暴露出音乐行业在版权管理和“原唱”定义规范上的一些问题。一方面,对于OST等存在多版本演唱的歌曲,需要更加清晰明确的行业规范来界定原唱身份;另一方面,音乐平台在歌曲信息标注等方面也需要统一标准,避免因标注混乱引发公众误解。
从更宏观角度看,随着音乐产业不断发展,音乐作品的创作、发行、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,类似《年轮》这样的原唱及版权争议或许只是冰山一角。只有行业各方共同努力,完善法律法规、明确行业标准、加强沟通协作,才能让音乐产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蓬勃发展,为广大听众带来更多优质音乐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