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,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《金融新启航·养老金融透视镜》栏目上表示,养老规划的核心是“时间杠杆”。阎志鹏用三胞胎案例说明: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%,10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6年,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;16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9年,最终为293万;25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40年,最终仅280万。“越早启动,复利效应越惊人,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,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。”

30多岁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。“可采用‘30元法则’: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,一年就是1万元,30年8%的复利,最终财富可达137.2万。”
50岁以上则要聚焦“缺口测算”。“需计算基本养老金、企业年金与目标生活水准的差额,用个人养老金、商业保险弥补。”他强调,此阶段应降低风险敞口,权益类资产占比降应逐渐降低,同时预留医疗应急资金,避免因突发支出中断养老储备。